黄云峰:浅谈社区(村)养老

【发稿时间 :2012-11-15 09:12 阅读次数:

  社区(村)养老是社会化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面广,参与的组织机构部门多,还有广大志愿者和专业服务人员的参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就是社会化养老。社区(村)养老是居家养老的依托和延伸,也是居家养老的纽带和桥梁。同时,搞好了社区(村)养老,又弥补了机构养老之不足。

  (一)

  “老有所养”是养老的基础。中国人传统观念是居家养老。根据我国国情,大部分人无法进入机构养老,还是要依靠家庭和社区。在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和家庭结构变化的实情下,又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许多困惑,并逐渐衰退。在此背景下,社区(村)养老模式就应运而生。

  社区(村)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第二空间,是助老养老的重要平台。社区(村)养老是养老模式的创新,它既不同于机构养老,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进行社区(村)养老,它既能使老人不脱离家庭和亲情,享受到天伦之乐,又能得到社会对老人的各种帮助,解决了许多后顾之忧,这是许多人所追求的养老模式。

  养老不仅仅是维持老人的生命,而是追求生活质量、健康长寿,这才是许多老人为之追求的目标。除了平时的衣食住行,还有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健身娱乐、社会参与、法律咨询和精神慰藉等等。只有搞好了社区(村)养老,才能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满足和改善广大老年人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各方面的需求,使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从目前空巢独居老人逐渐增多和高龄化趋势增速来看,我市城乡空巢独居老人已超过了50%,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48.5%。而在高龄老人群体中,患有多种疾病和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这些老人迫切需要更多更广泛的劳务服务和专业护理等服务。这是目前大多数家庭承担不了,只有依靠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才能得以实现。

  实现社区(村)养老,建立养老服务中心,服务站等服务机构,就需要配备相应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同时要建立一支有技能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对老人进行日间照料和开展托老服务,同时对居家养老有需要服务的给予支持和帮助。这就增添了许多就业岗位,特别是可以解决一批40、50岁甚至60岁人员的就业难题。不仅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缓和社会矛盾,还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

  我们市法制工作研究会最近对社区(村)养老工作进行了调查,发现我市浏河镇从2007年起就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日间照料中心。沙溪镇最近将养老服务中心与日间照料中心合并办公。这两个镇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都组织了一支专业队伍,专门为政府服务的对象进行上门服务,同时也为其它需要服务的老人进行低偿服务。市老干部局根据中组部“利用社区资源为离休干部搞好服务”的精神,在全市老干部居住的社区建立了20个老干部服务中心,开展“关爱老干部、满意在社区”的主题服务活动,围绕老干部所思所想所求,开展“四就近”服务,为老干部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保健医疗等服务,使老干部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各种服务。城厢镇建立了河西日间照料中心,为老人提供阅读、休闲、活动场所。中午提供一顿午餐,这种早出晚归性质的托老所很受老人的欢迎。目前,城厢镇各社区(村)均建有养老服务站,组织专业的志愿者队伍,为政府购买服务对象或其它对象进行无偿和低偿服务。如南区社区建有“红枫爱心服务站”、中区社区建有“阳光爱心服务站”、南园社区建有“五桥工程服务站”。服务站招聘志愿者服务队伍,其中有退休教师、职工、医生、专业技工、律师等等,他们统一服装和服务标识,为服务对象提供换气送米、水电维修、日常护理、代交费用、心理慰藉、法律服务等方面的服务。老人们把志愿者称作自己的贴心人。目前全市各社区(村)都建有老年活动中心,建有文体活动场所,为老年人提供文化养老服务。可以看出我市的居家养老已经开始走出了家庭,依托社区(村)养老。社区(村)又发动群众,组织专业队伍和广大志愿者、社会组织、物业公司、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共同来参与服务。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我市虽然在社区(村)养老方面已走出了坚实的一步,但对照上级要求和广大老人的实际需求,在社区(村)养老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一是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还不够配套和完善。目前全市养老机构虽然已健全,但不少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有名无实,没有专业服务队伍,工作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二是社区(村)工作人员少,任务重,加上经费不足,按现状很难开展实质性的养老服务。

  三是开展社区(村)养老,建立日间照料中心和助餐点,我市刚刚起步,数量较少,受服务人员有限。如要发展,就需要房屋、土地和资金的投入,而不少社区(村)房屋、资金不足。

  四是养老服务队伍缺乏。特别是具备专业护理知识的人员缺乏。有些镇和社区只是依靠志愿者,根本就没有专业化服务队伍,使得不少老人有钱难买服务。

  五是部分社区,特别是老社区(村)都建立日间照料中心和助餐点有困难,也不现实。

  六是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的面太窄,仅限于“三无”、“五保”对象和百岁老人、市级以上劳模、离休干部、烈士遗属、残疾军人等日常生活需要护理或半护理的,全市648人,占全市老年人总数不到1%,而对经济有困难的失能老人关心较少。有些镇对政府买单的服务对象采取简单化办法,将政府补贴费直接发给老人,淡化了服务的真意。

  (三)

  怎样实现社区(村)养老呢?老有所依是养老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依靠子女、老伴、亲友或保姆、钟点工,还有专业化的服务队伍。目前很多子女与老人分开居住,削弱养老功能,所以老人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如何破解社会养老困境,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未来。随着家庭养老弱化、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养老服务严重不足,养老机构、服务设施、护理人员等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所以建立一个由政府牵头、社区(村)参与、全民支持的社会化养老体系势在必行。我们根据调查,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搞好社区(村)养老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一是政府需加大对社区(村)养老资金的投入和政策扶持。据调查,我市虽然老年护理院一床难求,但专业养老机构入住率严重不足,目前暂无扩大的需要。相对而言社区(村)养老难度较大,缺资金、缺房子、缺专业化队伍。各级政府可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同时出台相关政策对居家养老进行扶持。养老服务业是潜在的朝阳产业,搞好养老服务可以造就许多就业岗位。如对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空巢老人的信息化服务、医疗救助、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和商机。

  二是要强化社区(村)养老服务功能。社区(村)养老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事关广大老年人的晚年福祉。在政府的领导下,社区(村)主动积极参与是十分关键的问题。要努力改变老年社会服务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求的局面。社区(村)要挖掘和整合社区(村)养老资源,完善社区(村)为老服务的设施和网络,同时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为老服务队伍,为居家养老提供便捷、价廉、优质的服务。政府应逐步扩大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特别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失能老人应包括在内。对现有的直接发现金给政府买单的服务对象的做法应予纠正,应通过服务使这些老人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对有自费服务需求的对象也应给予服务。

  三是普遍建立日托制的“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社区(村)养老,建立日间照料中心,既破解了“独一代”的养老困局,又使老人足不出户享受到如家人般的照顾,获得了专业化的服务。这种“托老所”是公益性的养老机构。老人白天在中心活动,晚上回家休息,使老人享受到休闲娱乐和吃饭、保健、阅读等服务,消除了孤独和寂寞,很受老年人的欢迎,应大力推广。对日间照料中心(站)的建立,政府和社区(村)应在摸清需求情况的基础上,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对行动困难不能到中心(站)活动,但又需要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由中心(站)提供家政、护理等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以实际行动支持居家养老。

  四是要建立一个功能齐全的家政服务网和专业化服务队伍。对家政、护理、保洁、陪聊、水电维修等专业人员要进行上岗培训,培训结束,考试合格发给上岗证,然后分门别类分配到各日间照料中心(站)开展专业化服务。这种服务是全天候的,凡是老人需要的,几乎都可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得到解决。只要老人申请,经社区(村)审核批准,签订服务合同,便会有专业人员定期到老人家中进行医疗、家政、心理慰藉、临终关怀等服务。而这一切都需要有人管理,需要由政府牵头制定严格科学的养老服务的政策、法规、措施和标准,并定期进行检查评估,以保证专业化服务的正常进行。

  太仓市法制工作研究会

                                       201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