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干部必读(学习参考材料之十六)

【发稿时间 :2013-01-24 15:56 阅读次数:

  机关干部必读

  (学习参考材料之十六)

  中共太仓市委市级机关工作委员会编

  2013年1月

  

  目录

  一、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

  二、陆留生同志在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54

  三、政府工作报告(摘要)及附件 ………………………77

  四、十八大及新党章知识集锦……………………………117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2年11月8日)

  胡 锦 涛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此时此刻,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我们对党和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倍加自豪,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

  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五年。

  十七大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全面部署。为贯彻十七大精神,中央先后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制定“十二五”规划、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五年来,我们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二0一一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四十七点三万亿元。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展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等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定增加,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农村扶贫标准大幅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持续提高。

  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基层民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壮大。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取得重大成就,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加强,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深化,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能力显著增强,出色完成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

  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实现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为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

  过去五年的工作,是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年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十年,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前进过程中,我们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二00八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十年来,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在这里,我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广大侨胞,向一切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打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

  (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

  (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

  (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

  全党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就一定能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九、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问题和发展安全问题、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要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0二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要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新要求,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与时俱进加强军事战略指导,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坚定不移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推动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的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武装警察力量。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十、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

  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

  中央政府将严格依照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坚定支持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和政府依法施政,带领香港、澳门各界人士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切实有效改善民生、循序渐进推进民主、包容共济促进和谐,深化内地与香港、澳门经贸关系,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促进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的大团结,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

  我们坚信,香港同胞、澳门同胞不仅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把特别行政区管理好、建设好,也一定能在国家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和荣耀。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和台湾虽然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国家领土和主权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

  我们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

  我们要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理应相互关爱信赖,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凡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福祉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要切实保护台湾同胞权益,团结台湾同胞维护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台独”分裂行径损害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必然走向彻底失败。

  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十一、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

  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

  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我们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中国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中国将加强同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通过协商妥善解决经贸摩擦。中国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

  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我们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我们将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我们将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我们将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发展,愿同各国人民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

  十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学习党的历史,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敢于开拓,勇于担当,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三)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提高工人、农民代表比例,落实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试行乡镇党代会年会制,深化县(市、区)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规范差额提名、差额选举,形成充分体现选举人意志的程序和环境。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完善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等制度,推行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党代会代表列席同级党委有关会议等做法,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透明度。

  (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健全干部管理体制,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加强党政正职、关键岗位干部培养选拔,完善公务员制度。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队伍结构,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拓宽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干部队伍渠道。推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

  (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等制度。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提高发展党员质量,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七)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遵守廉政准则,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搞特权。严格规范权力行使,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纪检监察体制,完善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更好发挥巡视制度监督作用。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

  (八)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党的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党的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遵守党章,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加强监督检查,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对违反纪律的行为必须认真处理,切实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形成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

  同志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理想和夙愿。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付出了最大牺牲,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的征程上,我们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全党同志要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促进团结,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大团结。

  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奋力开创太仓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在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陆 留 生

  2012年12月24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苏州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部署要求,回顾总结2012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明年目标任务,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奋力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下面,我根据市委常委会讨论的意见,讲四个问题。

  一、2012年工作回顾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我们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和苏州市委决策部署,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又好又快”工作导向,统筹抓好保增长、促转型、惠民生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一)全力以赴推动发展,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始终把保增长放在突出位置,狠抓有效投入、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等工作,全年完成(预计,下同)地区生产总值965亿元,增长10.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0.5亿元,增长6%。加快项目建设。坚持每月举行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开业活动,协鑫切片、长乐纤维、明辉化纤、宝洁华东基地一期等项目竣工投产,润邦卡哥特科、中集冷藏箱等项目开工建设,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2亿元,增长15.1%。推进产业升级。189家新兴产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835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46%。服务业增加值完成405.3亿元,占GDP比重42%,提高1.5个百分点。市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国家4A级景区,长江口旅游度假区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海运堤被命名为中国特色商业街。新增高标准农田4.5万亩,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显著提升,获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服务企业发展。开展市领导联系百强企业活动,做好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要素供应,玖龙纸业、香塘集团、舍弗勒等3家企业产值超50亿元。强化科技创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5%,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0家,高新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25%。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75%和55%。新区获批筹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太仓大学科技园组建运行,生物医药产业园获批省科技创新载体。深化与中科院等高校院所交流合作,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90个。深入实施“522”人才工程,累计引进培育国家“千人计划”人才5个,自主培育省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双创”人才(团队)20个、姑苏人才24个。

  (二)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有效激发。坚持改革开放,破除深层制约、开辟发展空间、激发创造活力。创新体制机制。开展沙溪镇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进行第七轮行政审批提速,推进三级行政服务网络建设。深化区镇合一、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开展“营改增”试点工作。优化重组8家市属国有公司,申报获批企业债券27亿元,2家企业成功上市,募集资金17.05亿元。扩大对外开放。完成注册外资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1亿美元,引进内资新增注册资本102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26.5亿美元,增幅列苏州各市之首;新增境外投资4.24亿美元,增长10.2倍。获批国家级中德(太仓)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出席中德两国政府磋商会议。加快港口繁荣。美锦汇风码头、武港码头扩建工程建成投运,华能煤炭储运中心项目开工建设,成为全国第一个享受海港待遇的内河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0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1.2亿吨,分别增长30.7%和17%。太仓保税物流中心完成监管货值30亿美元,增长45%。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集聚物流贸易企业突破1000家,营销额突破200亿元。

  (三)大力统筹城乡发展,城市品质持续提升。依据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不断做优城市布局,做强城市功能,做美城市环境,现代田园城市雏形基本形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疏港高速、杨林塘航道整治、339省道东延和岳鹿公路等工程顺利推进,339省道城区提档改造和广州路西延工程基本完成,新塘河导流闸、十八港拓浚和古塘河整治一期等水利工程如期完工,浏河水源地和第三水厂基本建成。浏河、沙溪新镇区框架全面拉开,科教新城天镜湖公园初具形态。加强城市建设管理。中央商务区建设全面推进,万达广场正式开业。新港城城市功能加快完善,邻里中心建成营运。首轮老小区整治工程全部完成,城北河景观带中段、菽园改造、盐铁塘绿道工程竣工。城市精细化管理得到加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三集中”扎实推进,56.2%的农民实现集中居住,成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单位。建立7个镇(区)抱团发展主体,村均可支配收入达585万元。合作农场达到100家,流转经营面积18万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2家。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高质量提前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城乡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效明显。新增成片林1.7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17%,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通过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复核、中国人居环境奖住建部现场考查。

  (四)坚持不懈改善民生,社会建设全面进步。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感,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提升收入保障水平。大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做好户籍应届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家庭等就业工作,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40190元、20050元,增长15.2%和16.3%。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并轨,全民大病再保险成为国家医保新政蓝本。完成颐悦园改造工程,开展慈善助困、助学等帮扶活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开展中小学校舍升级工程,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市、区)省级督导评估,健雄学院通过教育部新一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全面开展“家在太仓”主题活动,加快建设名人馆、美术馆、规划展示馆,成功举办吴健雄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加紧实施市中医医院病房楼扩建和镇中心医院新建扩建工程。扎实推进全民健身、残疾人服务、人口计生等工作,认真开展食品安全集中整治“天安行动”。镇村公交通达率达100%。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扎实开展“四项排查”工作,“政社互动”创新实践获评省首届“十大法治事件”,荣获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三连冠”,第九次获评省平安市,获得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市、省法治市创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五)打造创新特色工程,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把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圆满完成市镇两级人大、政府和市政协换届工作。开展面向全国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面向年轻干部选拔副科职领导干部工作,多渠道培养年轻干部。建立健全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不断加强党员教育培训。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创新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调研月”等活动,切实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认真开展“三访三促”活动。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深化拓展“勤廉指数”测评,着力实施执行力、勤廉一体化、强基得民心等工程,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充分发挥人大、政协重要作用,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全面履行职能。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和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加强对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领导,认真做好统战、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党管武装、老干部、老龄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凝聚社会各方力量,不断增强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必须以明确的目标统一思想。我们紧紧围绕既定目标任务,以目标引领方向、倒排任务,始终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凝心聚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必须以坚定的信念应对挑战。我们面对困难不畏惧、应对挑战不退缩,以坚强的信心和勇气全面把握形势变化、敏锐抓住发展机遇,始终不渝奋发图强、砥砺奋进,努力实现各项事业稳步提升。必须以果敢的担当狠抓落实。我们恪尽职守、敢于担当,坚持明确工作责任抓落实、加强协调配合抓落实、创新思路举措抓落实,聚精会神、心无旁骛,扎实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必须以创新的思路谋划长远。我们主动顺应趋势走向、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结合实际确立国际化的目标取向,明确提出园区化的路径选择,全力推进城市空间布局、特色产业载体、重点领域改革等关键措施,着力拓展事关长远的发展空间。必须以务实的举措改善民生。我们坚持从民生需求出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不断优化制度设计,持续加大公共投入,积极探索社会管理现代化、大病再保险等创新工作,民生幸福逐步成为太仓最响亮的特色品牌。

  二、奋力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两个率先”是太仓近十年来发展的总定位,是上级党委对太仓一以贯之的明确要求。在2005年成为全省首批6个全面小康达标的县级市之后,我市开启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又好又快推进“第二个率先”,奋力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必须准确把握发展形势。站在新的起点,向着更高目标迈进,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从大势来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国际形势总体稳定的大环境没有变。我国仍将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总态势和基本面没有变,国内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国家宏观政策环境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进一步增多。从我市来看,区位优势、协调优势、开放优势、生态优势、空间优势十分明显,加快结构调整、追求质量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显著特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即将上报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战略,这些都为我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我国发展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市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如经济总量亟需进一步做大做强,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意愿不够强烈、环境不够宽松,财政增收趋缓与刚性支出上升之间矛盾日益突出。我们对宏观发展形势要及时研判、主动应对,对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尤其要抢抓国际环境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开拓创新,努力把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必须丰富提升目标内涵。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推动省“八项工程”和苏州“三区三城”建设在太仓的具体实践,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丰富提升“六个现代”目标内涵,确保明年达到省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要求,在此基础上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化。重点增创五个方面新优势:一是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幅上升,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同步提升。二是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加快形成以国际化企业为主体、国际化城市为基础、国际化人才为支撑的对外开放新局面。三是增创城乡一体新优势。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三集中”水平明显提升,形成“城乡一体、产城融合、田在城中、城在园中”的现代田园城市形态。四是增创社会建设新优势。共同富裕步伐不断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社会保障水平同步提升,基层民主自治得到发展,平安法治水平继续领先,和谐社会人人共建、人人共享。五是增创生态文明新优势。绿色太仓建设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持续提高。

  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必须更加明确工作要求。要把太仓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中来考量,放在经济全球化分工合作的大背景下来考量,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太仓特色、群众认可的现代化建设之路。一要坚持科学发展。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既要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更要注重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促进经济量质齐升,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二要坚持争先率先。敢于苏州挑重担、全省占前位、全国争一流,确保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发展质量明显优化、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继续走在全省现代化建设前列。三要坚持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全力推进发展模式、科技人才等各个领域、关键环节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四要坚持民生优先。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不渝的工作追求,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让全市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三、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明年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之年,更是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年,做好明年工作意义重大。明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苏州市委的最新部署,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围绕全面推进“八项工程”和加快建设“三区三城”总要求,深入实施“五大战略”,突出做强产业,着力推动创新,全面拓展空间,致力改善民生,稳中求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扎实开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奋力开创太仓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进出口总额增长3—5%,实际利用外资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5%。

  着力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做强产业,着力在推动量质并举上取得新成效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做强做优产业,筑牢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1、扩大有效投入。突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以重点项目扩大有效投入、引领产业升级。认真组织实施新一轮的“五个十大”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集聚全市资源,着力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更加注重发展税源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重大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加强项目服务和环境保障,全力推动在建项目快竣工、签约项目快开工、储备项目快落地。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推动生产要素、政策资源、政府服务向实体经济聚集,组织实施“千企升级行动计划”,不断增强实体经济竞争力。鼓励企业走技改强企之路,完成技改投入165亿元。

      2、加速产业升级。产业强则城市强,产业优则城市优。要及时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体系。启动实施新一轮的工业经济发展计划,加快实施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等产业发展计划。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努力在产业规模、核心技术、市场开拓和风险抵御上取得更大突破,力争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突破50%。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在港口物流、总部经济、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方面取得新发展,促使服务业结构优化、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机械化作业,推动水稻规模化、水产标准化、蔬菜设施化和林地生态化,切实把“四个十万亩”真正落到实处。

      3、着力推动创新。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尽快形成以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认真落实已出台的政策,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加大孵化器、集聚区建设力度,支持太仓大学科技园建设,拓展科技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平台。优化对创新企业、团队的“一站式”服务,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实现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力争高新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6%。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的引进培育,优化创新创业人文环境,力争在国家“千人计划”项目上实现新突破,完成苏州市级以上领军人才项目20个。

  二、突出改革开放,着力在增强活力动力上取得新成效

  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通过深化改革增添新的发展动力,依靠扩大开放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

   

  1、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多做少说、务求实效,努力向改革要更多红利。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简政放权,区镇合一。深化沙溪镇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调整优化国有经济资本结构,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做大做强国有资产。建立健全服务实体经济和强化风险防范的金融运行机制,继续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扩大融资规模。创新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方式,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深入推进公立医院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胆探索城市管理、环境长效管理新机制。

      2、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以培育国际化企业、建设国际化城市、集聚国际化人才为目标,提升开放水平。提升载体功能。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要瞄准赶超目标,在载体空间拓展、生态环境优化、创新平台打造、知识产权保护、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并创新思路、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放大美资集聚、央企集聚、德资集聚效应;各镇产业园区要对照省级园区标准,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生态环境,改进行政服务,集聚优质企业,提升发展水平。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强化招商引资、引技、引才工作,加强市、镇(区)两级招商队伍建设,充实招商力量;加快引进一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龙头项目,着力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结算、采购、研发中心,集聚更多欧美企业。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充分利用港口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强化对外贸百强企业的服务,全力保持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鼓励企业“走出去”。大力推动企业国际化,鼓励企业抱团发展,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境外收购或参股活动,提高企业跨国经营能力。

      3、增强港口带动作用。深入实施“以港强市”战略,举全市之力保障港口快速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疏港高速公路,加快杨林塘航道整治等集疏运项目建设,争取开工建设集装箱四期工程。围绕“大港口、大物流、大产业”目标,力争尽早获批设立太仓港综合保税区,全力打造区域性物流基地和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临江产业集群。积极争取省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支持涉港企业发展,繁荣港口经济。

  三、突出城镇建设,着力在提高城市品质上取得新成效

  坚持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全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初步形成“1+4”城市群基本形态,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打造现代田园城、美丽新太仓。

  1、优化完善规划布局。按照国际化理念、高起点标准,强化规划对城市空间开发的总体控制与分类指导,推动城市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加快完善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主体、各片区控制性详规及各类专项规划为基础、覆盖全域的城乡规划体系。加紧完成陆渡片区、德国风情小镇、长江口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区域规划,完善城市慢行系统等专项规划,启动编制生态绿地、地下空间利用、教育设施布点、城市绿线等规划。

      2、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城市繁荣需要产业发展,产业发展需要城市支撑,城市承载能力影响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能级刻不容缓。要以港城和三个中心镇为突破口,高水平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着力构建层次分明、功能互补、联系便捷的现代化城市群。加快陆渡片区及中央商务区建设,推进科教新城业态集聚,提升主城首位度。更大魄力推进港城建设,完善对外交通、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医院、学校、公园等功能性项目建设,初步形成城市形态。推进三个中心镇新镇区建设,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综合承载能力,集聚产业、集聚人口。实施一批城、镇对外交通出入口提升项目,重大水利设施项目,供电、供水、供气及通讯项目,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抓好数字城管向镇(区)延伸工作,进一步加强管理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管理,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3、统筹推进城乡发展。不断创新思路举措,健全体制机制,努力开创城乡发展一体化新局面。要遵循农民意愿,按照重点工程集中一批、项目建设集中一批、自拆自建集中一批的思路,继续推进集中居住。各镇(区)要排出项目拆迁计划,整体置换,为今后发展留出空间,同时要加大集中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创造条件让规划区外的农民进行危房改造、自拆自建、集中居住,明年新增农民集中居住不少于6000户。规范土地流转,鼓励土地向规模化农场集中,鼓励引导合作农场跨区域联动发展。结合盘活低效存量土地工作,用足用好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政策,将散落在管理区、村里的工业企业集聚到镇产业园区,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引导集体经济组织“退二进三”、转型发展、异地发展、抱团发展。

  四、突出文化繁荣,着力在凝聚发展合力上取得新成效

  突出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大力培育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积极作用。

  1、增强思想文化凝聚力。加强先进思想、文明宣传教育,着力在全市上下凝聚强大精神力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风尚,大力弘扬“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和苏州三大法宝,与时俱进丰富提升太仓城市精神,不断升华推动太仓改革发展的“精气神”。以撤县建市20周年为契机,推出一批客观反映太仓改革发展成就的宣传力作,充分激发干部群众的自豪感,凝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组织开展好“家在太仓”等主题活动,持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2、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力。突出公众参与,以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整合各类资源,优化服务管理,提高公共文化综合服务水平。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深入推进“欢乐百村行”、“百团大展演”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积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创造条件,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推进网络建设与服务管理,推广设立网络发言人,加强思想教育、传递主流价值、正确引导舆论。深入挖掘各类文化资源,充分整合娄东文化、江海文化元素,精心塑造富有太仓特色的文化品牌。

      3、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力度,充分发挥服务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的重要作用。加快建设江苏太仓创意产业园、天镜湖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区等载体,加速形成科教新城文化产业集聚态势。积极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引进来”,着力引进一批实力强、影响大的优秀文化企业,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正确引导文化消费,充分激发全社会文化发展生机和创造活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深挖潜力、优化环境、协调开发,全力打响长江口旅游度假区、沙溪古镇等旅游品牌。

  五、突出生态文明,着力在打造宜居环境上取得新成效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位置,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走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使生态文明成为太仓最靓丽的城市名片。

  1、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资源节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坚持科学规划引领,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水清地绿。坚决淘汰污染、落后产能,加快电力、造纸等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促进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认真抓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扎实推进低效土地再次开发,大幅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综合利用效益。切实抓好工业企业结构减排,控制农业养殖污染排放,全面完成大气、水主要污染物削减任务。加强水源地建设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

  2、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环境。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同步推进,积极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组织开展“城市环境提升行动”,重点推进城北河等片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启动城中村、镇中村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坚持铁腕治污、科学治水、严打违章,完成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继续抓好污水处理、大气污染治理、渣土运输管理等工作,有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突出环境问题。深入推进绿色太仓建设,因地制宜打造成片优质生态空间,重点抓好城市及镇(区)出入口、主干道沿线、集中居住区等区域绿化美化工作,逐步推广城市立体绿化。扎实做好国家级生态市复核工作,全力创建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3、加快健全生态文明机制。优化制度设计,健全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全民自觉。加强排污权交易等政策创新,强化环境保护的政策导向。加快建立多元化的环保投入机制,加大市、镇两级财政投入,鼓励引导村集体、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健全完善环境管理和执法机制,始终保持高压严管态势,严厉打击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努力开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六、突出民生幸福,着力在共享发展成果上取得新成效

  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更幸福的生活。

      1、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把富民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放在民生工作的首要位置,进一步夯实民生幸福基础。深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积极推动就业惠民、创业富民、社保安民、投资兴民,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开拓就业渠道,推动实现高质量的就业。积极构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2、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进校舍升级、教育质量提升、教育人才高地建设等工程,继续推动城乡教育均衡、高位发展,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深化探索创新,放大品牌优势,持续提升社会保障综合水平。加快公共健身设施和场地建设,持续提高群众体育服务水平。加快镇(区)医院建设,不断提升公共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公交出行分担率,认真做好社会养老、住房保障、人口计生、社会救助等工作。

      3、切实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公平正义的新期待,进一步拓宽思路、创新方法,不断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深入推进“政社互动”、“三社联动”等工作,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积极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大力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两新”组织、公共安全、信息网络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畅通规范群众利益诉求、保障渠道,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和法制宣传教育,深化平安太仓、法治太仓建设,不断提升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坚持不懈做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安定有序。

  四、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牢牢把握党的十八大关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总要求,紧紧抓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着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一)强化思想建设,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思想政治建设是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和灵魂。要坚持把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着力把学习贯彻十八大文件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力求学习得更加深入、领会得更加透彻,真正做到入脑入心;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全市处处涌动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热潮,真正做到家喻户晓;把贯彻十八大精神与太仓发展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联系推进“第二个率先”、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做到用十八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以思想理论建设为根本、以党性教育为核心、以道德建设为基础,深入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不断增强抵御各种风险和经历各种考验的能力,永葆纯洁的政治本色。

  (二)强化队伍建设,构筑改革发展坚强核心。按照“三宽四有”要求,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实绩导向的用人标准,继续加大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和推进机关中层干部跨部门竞岗、定期轮岗工作,探索开展面向基层一线竞争性选拔副科职干部工作,进一步完善干部监督管理体系、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要着眼于未来发展,根据“四级梯队建设”要求,健全中长远干部规划,注重在实践锻炼中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党外干部和女干部。要大力加强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干部培训载体,继续推进新进班子成员“领题导读”工作,全面提升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三)强化基层建设,巩固提升党的组织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继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党组织体系、理顺党组织关系,探索建立“群众满意风向标”基层党组织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要进一步深化区域党建工作,抓好德企党建等非公党建工作。要深入推进党员管理创新,做亮“太仓党建电视频道”品牌,完善“太仓党建移动信息系统”,推进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三融”工程,构建流入地、流出地互动沟通、双向共管工作新机制。

  (四)强化作风建设,树立务实为民良好形象。结合太仓实际,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树立良好形象。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优良的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要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继续开展“三访三促”活动,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光荣传统,坚决反对大手大脚、铺张浪费,减少应酬庆典,提倡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努力改进文风会风,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五)强化廉政建设,恪守清正廉洁政治本色。能否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事关人心向背。要以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要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标准化和个性化建设,强化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过程管理和问责追究,形成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继续推进惩防体系重点工作项目建设,积极运用“制度+科技”手段强化权力运行流程监管和节点控制。要针对腐败多发易发的领域和环节推进改革,稳步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有效运用市场化手段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同志们,新的一年迎来新的机遇、昭示新的希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振精气神,开拓新思路,落实新举措,为开创太仓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政府 工 作 报 告(摘 要)

  ——2013年1月4日在太仓市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长王剑锋

  2012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市人民政府在中共太仓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又好又快”工作导向,团结依靠全市人民,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千方百计惠民生、保稳定、创和谐,扎实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基本完成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经济运行平稳向好。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5亿元(预计数,下同),增长10.3%;全口径财政收入230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0.5亿元,增长6%。完成工业总产值2450亿元,增长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2亿元,增长15.1%,其中78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7.9亿元。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8亿元,增长17.2%。新增私营企业1376家、个体工商户4746户,净增注册资本58.4亿元。开发开放纵深拓展。完成注册外资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1亿美元。新增内资注册资本102亿元。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26.5亿美元,增长4%。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通过考核,完成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3.25亿美元、离岸执行额1.56亿美元,分别增长26.4%和30.9%。新增境外投资4.24亿美元,增长10.2倍。成功举办德国太仓日活动,参展德国汉诺威工博会。接轨上海深入推进,新增沪资项目101个、注册资本28.1亿元。太仓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0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1.2亿吨,分别增长30.7%和17%。载体功能不断提升。被工信部授予全国首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架构进一步完善。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获准筹建,中德(太仓)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工业园启动建设。长江口旅游度假区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成为省级科技产业园,大学科技园挂牌成立。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新兴产业企业达到189家,实现产值8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6%,提高5.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815亿元,增长6.5%。完成技改投入160亿元,增长21.2%。“双快工程”、“两化融合”成果显现,新增省级“两化融合”试点企业3家,新区被认定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8件、省名牌产品13只。企业参与制(修)订国家级标准11项,怡球金属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金辉化纤获批省级自主创新标准化试点单位。德威新材、怡球资源成功上市。现代服务业加快繁荣。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05.3亿元,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列统物流企业实现收入38亿元,增长14%。太仓物流园区、LOFT工业设计园等4个项目入围省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首批认定总部企业6家,苏州国信入选2011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森茂汽车城被授予全国汽车城建设实验基地,海运堤被命名为中国特色商业街,沙溪古镇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目录,双凤现代渔业产业园成为全国钓鱼竞赛训练基地。旅游接待人数364万人次、总收入51亿元。新增2家小额贷款公司,3家企业注册发行债券27亿元。本外币存款余额1060亿元、贷款余额930亿元,分别增长15.2%和13.8%,荣获省金融生态优秀县称号。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科技创新指数位列福布斯中国县级城市第6位。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70亿元,占比提高4个百分点。获批国家级科技项目21个、省级科技项目19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近8件。“6+1”技术转移联盟和科技镇长团作用明显。新增省级以上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新建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68家。中科院技物所、计算所在太仓设立分所。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名,斯迪克新材料团队获批省科技创新团队,新增省“双创”人才6名,全市领军人才总量突破100名。

  ——城乡统筹发展扎实推进。

  现代农业提速增效。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数字粮食”、工厂化育秧经验在全省推广,建成省级以上万亩粮食高产示范片8个。新增高标准农田4.5万亩、高标准水利设施农田7.6万亩、高效设施农业1.18万亩。新增农机具2174台(套),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2%。农水重点县三年建设任务提前完成,被评为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生物科技产业园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获评国家4A级景区。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三集中”、“三置换”深入实施,新增农民集中居住户6733户,集中居住率达56.2%;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率达90%。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万亩,累计达33.5万亩。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有序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新增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32个,其中合作农场5家。富民强村步伐加快。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全面实施,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050元,增长16.3%。村级经济不断壮大,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达585万元,增长15%。80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力度加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能力明显增强。

  ——现代田园城市形态彰显。

  城乡规划全面覆盖。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沙溪、浏河、璜泾三镇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论证,金仓湖片区、陆渡副中心、沙溪南部新城、璜泾南部新城等区域控规加快编制。智慧城市、慢行系统、城市雕塑、管理区功能定位等专项规划编制完成,沪通铁路太仓站、滨江新城等重点功能区规划不断完善。完成18个三星级康居乡村规划的编制。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中心城区加速提档,沙溪、浏河、璜泾三大中心镇建设明显加快。规划展示馆加快建设,人民南路等地块改造稳步推进,首轮老小区整治工程圆满结束。主城东拓步伐加快,中央商务区抓紧建设,万达广场盛大开业。港城邻里中心建成投运,中兴商业街正在建设之中。科教新城天镜湖公园初现形态,海运堤二期、科技信息产业园进展顺利。“六纵六横”市域快速交通体系逐步完善,新增智能公交候车亭100对,镇村公交通行率达100%。疏港高速、杨林塘整治、339省道东延工程稳步推进,岳鹿公路(双浮公路~蔡家湾大桥段)、339省道城区段完成改造。浏河水源地、第三水厂基本建成,十八港拓浚、新塘河导流闸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提前完工,改建市级桥梁、彩虹桥62座。完成220千伏九曲输变电等4项电网工程,新增主变容量80万千伏安。城市管理不断加强。数字城管系统日趋完善,完成新区、城厢、沙溪、双凤等区镇两级平台建设。东仓路、致和塘沿线亮化改造完成,北门街、人民路、昆太路慢行系统工程如期竣工。城区户外广告整治成效明显。环卫保洁力度加大,机械化作业率提升至70%。交通秩序日益改善,新增45辆标准校车、50辆出租车,公交卡发行总量突破10.5万张,市民公交出行率提高至19.6%。

  ——人居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7.6%、10.7%、10%和21.9%。全面实施项目能源评估制度,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明显提升。创建苏州“能效之星”企业9家,新增4家苏州市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建立了宏达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化工企业向集中区搬迁工作基本完成。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加快实施清水畅流工程,疏浚市镇村三级河道248.6公里,致和塘、西城河、北城河等河道整治全面完工,城区河道三年轮浚任务提前完成。40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点建成投运。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力度加大,违法养殖、木材熏蒸等行业整治成果不断巩固。美好城乡建设行动顺利实施,847个自然村庄环境整治工作通过苏州市验收。生态修复能力提高。“蓝天工程”深入推进,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96.1%,环境综合指数达到96.3。城区、城东、江城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全面完成,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6万吨。加大“绿色太仓”建设力度,新增成片林1.75万亩,林木覆盖率和城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17%和41.5%。完成拆旧复垦土地5582亩,实施占补平衡项目45个,新增耕地1747亩。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中国人居环境奖创建现场考核顺利通过。

  ——民生质量改善持续推进。

  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公共就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城镇登记失业率2.3%,太仓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7%。被人社部确定为全国唯一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现代化建设工作联系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0190元,增长15.2%。连续4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全面构建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重点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并轨。全民大病再保险政策成为国家医保新政蓝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9%以上。社会救助提标、扩面,发放城乡低保金3000万元、贫困慰问金(慰问品)2300多万元。稳步推进了市颐悦园、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农村老年人关爱之家建设。为60岁以上居民提供免费健康检查,并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残疾人幸福工程加快实施,浮桥镇残疾人就业培训基地建成。住房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增公共租赁房1500间、限价商品房1620套。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学前教育现代化工程进展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省级督导评估。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升级改造工程,省沙高等6所学校新教学楼建成投用,省太高新校区全面竣工。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省级验收,璜泾镇成为首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人馆、美术馆建设加快,吴健雄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成功举办。镇区民生档案基层查阅窗口全部设立。国家慢病防控综合示范区通过考核,中医医院病房大楼基本完工,沙溪、浏河、璜泾等镇人民医院及世代服务中心建设正在实施。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了第十四届全民运动会。扎实推进0~3岁科学育儿基地建设,“连心家园”服务获得好评,荣获全国“阳光计生”行动示范单位。双拥优抚力度加大,向重点优抚对象发放补贴1300万元,建立了全省首个退役士兵就业孵化基地。

  ——社会管理创新不断强化。

  基层基础建设得到加强。深入开展“三社联动”,进一步夯实社区基础平台建设,新增农村新型社区工作站15个。成功举办了首届公益创投活动,全面启动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和社会组织等级评估。荣获“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三连冠,“政社互动”实践经验入选省首届10大法治事件。社会化协同机制初步建立,获得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县(市、区)称号。政务公开力度加大,网上政务大厅建成启用。民主法治不断深化。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定期向市人大、市政协汇报和通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41件、政协委员提案208件,虚心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深入推进“六五”普法,社区矫正工作得到加强。在全省率先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荣获省法治县(市、区)创建工作先进集体。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积极开展“四项排查”、“三解三促”、大接访等活动,各类社会矛盾纠纷调解率及调解成功率分别达100%和99%以上,荣获全国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制定出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3年规划,治安防控“六张网”得到完善。进一步加强了安全生产、校园安保等工作,认真开展食品安全集中整治,未发生较大以上和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安全事故,第9次蝉联省平安县(市、区)殊荣。

  ——政府自身建设深入推进。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沙溪镇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新区与娄东街道“区街合一”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不断强化国资管理,8家市属一级国资公司完成整合重组。“营改增”试点工作全面启动。企业一套表网上直报统计改革顺利推进。深入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方案正在制定。服务效能加快提升。实施了第七轮行政审批提速。健全了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重点项目挂钩联系制度等服务机制。港区、沙溪行政服务分中心正式运行。不断拓展“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平台功能,“太仓发布”政府官方微博正式上线,办好《连心桥》、《实事追踪》等电视栏目,不断提高办理群众反映问题的时效和质量。持续开展作风效能建设示范点、机关优质服务品牌创建活动,健全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机制,机关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勤政廉政继续加强。不断完善惩防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八廉”关爱活动,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机关“勤廉指数”测评、村级“勤廉指数”测评、纳税人评议政风行风等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强化了对财政预算执行、政府投资、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得到提高。认真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各项规定,非民生类行政支出普遍下降。

  2013年主要任务

  2013年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年,又恰逢我市撤县建市20周年。做好今年工作,对于我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迈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更强信心稳定经济增长,力争实现综合实力新提升。

  持续扩大有效投入。推进85个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民生事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力度。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快润邦卡哥特科、扬子江海工、博格华纳、佳格食品等10大产业项目建设,引导投资向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倾斜。完善项目储备库,充实一批重大项目,增强投资后劲,带动和支撑经济发展。推进重大项目工作责任制,强化项目协调服务和环境保障。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确保政府投资项目成本合理、产出高效。积极培育消费热点。繁荣商贸消费,办好全国第23届兰博会、江海河三鲜美食节、双凤羊肉美食节,强化华东水产品交易中心、森茂汽车城等专业市场招商工作。优化商贸网点布局,大力培育文化、旅游、健身、信息、家居服务等消费热点,推动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发展,积极培育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加快推进特色街区和商业示范社区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商业服务网络。落实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构建市场诚信体系,加强市场监测监管,优化提升消费环境,引导居民放心消费。着力稳定外贸出口。强化对外贸百强企业的服务,全力保持外贸进出口稳步增长。扩大一般贸易规模,巩固提升加工贸易,增加服务外包出口。加快外贸结构调整步伐,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型保税贸易企业,扩大对先进生产设备及关键技术的进口规模,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营销中心、物流中心。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制定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支持、财税支持和信贷支持,增强实体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积极开展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进一步做好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服务,对96个计划产出3000万以上的新增长点项目,实行跟踪服务。积极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不断拓展用地空间,盘活闲置低效用地2000亩,引导企业建设高标准厂房。着力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鼓励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新增上市企业2家,发行企业债券30亿元。

  (二)更快速度推进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健全重大项目导入机制,集中力量重点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引进,推进中化霍尼韦尔、赫森制药、德特威勒等项目建设。提升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水平,打造从研发、孵化到生产、营销的完整产业集群。依托龙头企业,新建苏州市级以上检测平台6个、企业技术中心16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新一轮服务业提升发展计划,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总部经济、服务外包和旅游产业,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加快服务业集聚区特色化发展,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入选省服务业“十百千”工程项目。发挥太仓港和保税物流中心作用,做大做强太仓物流园区,力争物流业企业收入增长25%以上。推进中央商务区建设,吸引国内外企业来太设立区域性总部,新增总部企业10家以上。加大科教新城信息产业园建设力度,发展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游戏动漫等产业,实现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离岸执行额均增长25%以上。加快长江口旅游度假区、双凤生态园等旅游项目建设,创建一批A级景区、高星级酒店和旅行社,全力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实施新一轮工业经济发展计划和“千企升级行动计划”,加快工业经济总量、技术、企业、产业、园区“五大升级”。推进技术改造“双快工程”,创建一批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示范区和示范企业,完成技改投入165亿元。支持企业增资扩产和联合重组,着力打造百亿级企业和地标型企业。深入实施民营经济腾飞计划,民营经济注册资本净增75亿元。强化小微企业服务,推进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抓好“质量强市”工作,申报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10件以上,推进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循环经济和自主创新标准化试点,构建中德企业标准化合作平台。切实增强创新能力。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推进省创新型县市试点工作,加快高新产业园区建设,鼓励科技企业加速器等创建省级科技创新载体。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高新技术产品60个,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0件以上。发挥科技镇长团作用,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同济大学高新应用技术研究院等10大创新项目建设。强化国际科技合作,吸引、支持跨国公司在太设立研发机构,实现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新增省企业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生工作站20家以上。深入实施“522”人才工程,努力建设人才引育体系,新增苏州市级以上科技领军人才20名,其中省级以上人才8名。放大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扩大“科才通”覆盖范围,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三)更大力度深化开发开放,不断放大区域竞争新优势。

  加快繁荣太仓港。围绕发展“大港口、大物流、大产业”,加快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开工建设集装箱四期工程,建成华能煤炭储运中心、疏港高速等工程,加快杨林塘航道整治工程建设。以争创全国文明口岸为抓手,优化口岸服务,提高通关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全面深化接轨上海。加强与张江高科技园区、嘉定汽车城等园区产业对接,做好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高端服务业等项目承接。发展面向上海的休闲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积极拓展上海客源市场。加快交通对接,做好沪通铁路、岳鹿公路与嘉定城北路对接的前期工作。加强与沪上接壤区域深度合作,强化环保领域的规范管理。扩大与上海合作交流成果,推进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对接。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加大产业研究,强化产业链招商,引进超亿美元龙头型外资项目10个以上、世界500强企业项目5个以上、外资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4个。加强现代服务业招商,着力引进物流运营、高端商贸、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项目,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超过30%。继续办好“走进德国—太仓日”活动,扩大对欧美、港台地区的专题招商。强化外资企业服务,促进“以商引商”。加强招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招商引资综合环境。推进载体功能创新。加快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次创业”,引进超亿美元内外资项目10个以上,形成百亿级特色产业基地7个,设立太仓港综合保税区,着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临江产业集群。新区加快建成省高新技术开发区,推进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工业园建设,实施工业、服务业“双十”工程,德资企业总数达2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5%。推进科教新城生态建设和城市功能提升,加快开发大学科技园,新增产业载体30万平方米,集聚创新型企业近100家。坚持园区化发展理念,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园、光机电产业园等8个特色产业园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发展水平。

  (四)更实举措加强“三农”工作,全力构建城乡一体新格局。

  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深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完成建设农民安置公寓房150万平方米,完善32个农民集中居住点公共配套设施,鼓励和引导农户自拆自建进入规划区。新增农民集中居住6000户,集中居住率达到63%。完善市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向集体农场流转土地6万亩。壮大村合作农场,推进农场经营机制创新,力争合作农场经营面积达到24万亩。深化“五大合作”改革,开展“五好”合作社创建活动。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农产品收益权抵押融资和农民资金互助合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主导,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将4个10万亩的主导产业规划上图、布局落地。抓紧生物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新增30个有效农产品“三品”认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巩固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确保水稻机插秧率达90%以上。新增高标准农田4.5万亩。争取中央财政旱涝高标准农田示范县重点建设项目,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7个项目区建设。继续推进“粮食银行”和“放心粮油”工程,建好中心储备库。加快强村富民步伐。坚持一手抓示范村建设,一手抓薄弱村扶持,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新增长点,确保村级集体资产、可支配收入均增长15%以上。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增收机制,拓宽增收渠道。稳步推进社区股份合作社晰股量化改革,健全集体经济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建立市镇村三级财务监管和集体资产交易平台,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体“三资”经营管理水平。

  (五)更高水平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建设美丽太仓新家园。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优化城乡规划体系,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水清地绿。完善长江口旅游度假区、陆渡副中心、金仓湖片区等规划,启动地下空间利用、城市绿线、生态建设保护等专项规划修编。按照“一市双城三片区”的总体布局,加快主城区、新港城、科教新城和3个中心镇建设,全力实施10大城建项目。提升主城区功能,推进人民南路、西城区地块改造,实施城北河区域综合整治,加快中央商务区和陆渡片区开发。推进港区城市综合体、中兴商业街等建设,完善港城功能配套。加快科教新城邻里中心等建设,确保海运堤二期、规划展示馆建成投运。启动农村公路路网规划并实施部分改善工程,加快339省道东延等项目建设,完成国省道、高速公路太仓出入口改造和部分片区环路建设。启动沙溪客运站改建工程,完成浏河客运站建设,新建150个城乡田园式候车亭、4个公交首末站和50对智能公交站牌,市民公交出行率提高至26%。加快“九横九纵”骨干水系建设,完成盐铁塘、湖川塘整治,做好七浦塘拓浚整治前期工作,启动新塘河清水工程、通城河北闸站改造工程,建成投运浏河水源地和第三水厂。加快220千伏寿安、110千伏板桥等输变电工程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集中开展乱停乱放、非法营运、小区环境、违法建设、农村环境五大整治,实现交通秩序、运管服务、人居环境、市容市貌、村容村貌五大提升,打造干净、整洁的城市形象。推进区镇数字城管两级平台建设,实现城市管理全覆盖。加快郑和路、弇山路、太平路等道路改造,做好上海路、城北河地块亮化。加大环卫保洁、城市养护和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力度,启动机动车集中清洗点建设。出台加强居民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实施意见,提高小区物业管理规范化水平。加强城市交通综合管理,积极试行车位供给、停车收费差别化政策,有效保障城区交通顺畅。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新增三星级以上“能效之星”企业及苏州市循环经济示范企业10家,启动城区保利协鑫热电厂搬迁项目,推广太阳能、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加强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建设。启动科教新城绿色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努力打造绿色低碳城市。继续推进“蓝天工程”和“清水畅流”工程,完成污染物减排任务。着力推进城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争污水处理率达到96%和70%。加快工业废料集中处置、垃圾渗滤液处理、污泥干化焚烧处置项目建设,改造港区化工园区污水管网。加快实施新区中央公园、天镜湖公园、长江口森林公园、疏港高速绿色通道等10大生态项目建设,新增林地、绿地1.5万亩。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新增一批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和绿色家庭。力争通过国家生态市复核,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启动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申报工作。

  (六)更高标准发展民生事业,积极响应人民群众新期待。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加强全民职业技能素质培训,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调优人力资源结构,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5000人、技能劳动者1万人。启用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在线”,完善人力资源服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健全公共职业培训体系。巩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探索建立企业人事干部管理制度,逐步为小微企业提供无偿人事代理服务。提高养老、医疗等保障水平,加快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确保各类参保率保持在99%以上。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困难群众保障标准与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完善灾害应急体系,形成政府救助、社会捐赠和灾害保险有机结合的灾害风险分担机制。健全住房保障体系,新增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住房)1500套(间),启动古松弄地块等直管公房改造,完成危旧房改造450套。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宗旨,以撤县建市20周年为契机,丰富提升太仓城市精神,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快名人馆、美术馆建设,提升“一院三馆”和传媒中心服务功能。创作一批文艺精品,放大娄东文化品牌。广泛开展“百团大展演”、“文化礼包送万家”、“数字电影村村放”等活动,提升文化惠民成效。抓紧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推进江苏国际创意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园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以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设为目标,完善中小学布局规划,实施陆渡教育园等8个异地新建项目和南郊中学等11个原地改扩建项目,全面完成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积极创建全国中小学社会教育实践基地,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和校车安全运营。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完成沙溪、浏河、璜泾、双凤等镇人民医院新建扩建工程,启动港区医院建设。加大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力度,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启用市颐悦园,推进区镇福利院建设。加大殡葬改革的力度,加快镇区安息堂建设。深化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关爱行动,加快建设人口与家庭公共服务中心。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深化“政社互动”,加快“三社联动”,建设新型社区。积极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强化社工队伍建设,努力拓宽社会协同、公众参与领域。做好第11届村委会、第5届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加大法治太仓建设力度,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八公开一监督”,大力推进房屋依法征收。完善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提升外来人员融合工程。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设食品安全信息化平台。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深化平安太仓建设,强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努力提升公众安全感。加强和完善网络信息管理,营造文明和谐网络环境。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扎实推进“四项排查”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抓好10项实事工程建设。1.实施全民健康工程;2.实施市、镇学校校舍升级改造工程;3.实施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4.实施城市排涝提升工程;5.实施公交优化工程;6.实施市民卡工程;7.实施城区小规模住宅区改造工程;8.实施居家养老服务工程;9.实施平价商店建设工程;10.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七)更严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塑造人民政府新形象。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大兴求真务实作风,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切实优化政府服务。做好沙溪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探索区镇与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开展政府绩效管理,完善机关服务和效能考核评价办法。优化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服务,建好“政企服务”网络平台,实现区镇服务中心全覆盖,推进第八轮行政审批提速。办好《连心桥》、“太仓发布”、“12345”热线、《政务直通车》等政风行风热线栏目,有效解决群众关切的问题。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切实加强依法行政。坚持市政府常务会议学法、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等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在重大行政决策中,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主动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定期向市人大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支持各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支持条线单位积极开展工作。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政府网站建设,发挥市长信箱、网上咨询办理平台等作用,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和苏州市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有关规定,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使各项政策和工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符合人民意愿。要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对确定的目标、制定的政策、部署的工作,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努力在克服困难、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中抓落实、促发展。要坚决整治“慵、懒、散、奢”等不良风气,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要轻车简从,简化接待。精简会议活动和文件简报,切实改进会风、文风。增强责任意识,以良好的作风取信于民,以实干的精神成就事业。切实加强廉政建设。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坚持领导干部述职述廉、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继续开展纳税人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格执行“三责联审”制度,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编制部门权力运行标准化流程,推进制度廉洁性和高效性评估,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坚持艰苦奋斗,厉行勤俭节约,严格财政预算管理,控制因公出国(境)、公务接待、公务用车购置等经费支出。全体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勤勉务实,清正廉洁,切实维护良好的政府形象。

   

  附件1:

  2012年政府实事工程完成情况简要说明

  2012年,全市安排了10项政府实事工程。我们按照办实事、求实效的宗旨,充分依靠全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度,注重建设质量,全力推进各项工程建设,10项实事工程已基本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一、建设中心镇医院和市颐悦园。由市住建局、民政局、卫生局及相关镇负责实施。主要是对原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改造,建成拥有养老床位700张的市养老服务中心(2012年度建成400张床位),并建设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计划2012年建成);新建改扩建浏河、沙溪、璜泾和双凤镇人民医院。目前,颐悦园市政工程和配套工程基本完成,正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工作;浏河人民医院主体结构封顶;沙溪人民医院病房楼主体结构完成,室内砌体完成第九层以下砌筑;璜泾人民医院土建结构完成,正加紧外墙装修;双凤卫生院病房楼结构浇筑完成,门诊楼进行混凝土浇筑,春节前能完成结构性封顶。

  二、建设太仓名人馆、美术馆。由市重点办、文广新局、住建局负责实施。建筑面积3650平方米,计划投资5700万元,2012年基本建成。目前,名人馆土建主体基本完工,安装完成60%,景观部分完成20%,内装部分完成10%;美术馆工程基本完成。

  三、建设肉菜食品安全流通追溯体系。由市商务局负责实施。计划投资990万元,主要建设市级追溯、生猪屠宰、肉菜批发零售、团体消费、产销对接企业追溯等系统工程,计划2012年完成建设。目前,肉菜追溯系统已基本形成,监控中心建成运行,工程体系中的试点农贸、批发、屠宰场等建成试运行,视频监控专线开通。

  四、实施校舍升级改造。由市教育局和各镇、区负责实施。2012年主要完成直属学校翻建校舍1.87万平方米,加固校舍3535平方米,计划投资6965万元;镇(区)学校翻建校舍2.287万平方米,加固校舍2.45万平方米,计划投资1.1亿元。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其中市属学校一块:实验小学文明院、平等院、博爱院竣工投入使用,沙溪高中综合楼、报告厅翻建进行桩基施工,沙溪实验中学办公楼完成主体工程,省中专服务外包教学办公楼完成基础施工。镇区学校一块:城厢镇新毛小学异地新建主体封顶;城三小异地新建方案设计中;科教新城南郊中学教学楼翻扩建基础施工;双凤镇新湖小学异地新建完成立项;沙溪镇沙二小异地新建完成规划方案,进入施工图设计;沙三小教学楼翻建一层框架施工。浮桥镇金浪中学实验楼翻建方案设计中;浏家港中学教学楼、实验楼翻建基础施工;浏河镇明德初中教学楼、综合办公楼翻建基础施工;陆渡新教育园完成立项,施工图审查中,基本完成场地平整和土方回填。

  五、实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程。由市文广新局和各镇、区负责实施。计划投资1730万元,主要完成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引导补助,购买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基层,购置电脑1655台(套),新增图书16.68万册等。目前,图书馆已入库新书22.72万册,馆藏图书总量达到73.17万册,超过了人均一册的创建标准;市文化馆和41个村(社区)完成电子阅览室建设,完成率26%,其中璜泾镇、浏河镇所有村(社区)完成建设,其余镇、区正在加紧推进电子阅览室建设工作。

  六、推进城乡公交服务优化提升工程。由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实施。计划投资2500万元,主要是继续优化市区公交线路,全面开行各中心镇区域公交线路,新建智能公交候车亭100对,新增、更新天然气燃料公交车10辆、中巴车14辆,新建科教新城首末站1个,建设出租车服务中心1个,推进公交卡发行并推出高龄卡、爱心卡和学生卡。目前该工程已基本完成,调整市区公交线路6条,10辆天然气公交车、14辆中巴车和50辆扩容出租车投入运行,科教新城首末站建成并投入运营,发行高龄卡2.4万余张、学生卡1.9万余张、爱心卡3000多张;实施了公交换乘优惠政策,开通了1条快速线路、2条城乡夜间线路;智能公交候车亭建设完成60%,春节前将全部完成。

  七、推进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二期)。由市水利(水务)局负责实施。完成了致和塘(盐铁塘—东仓路段)、北城河(盐铁塘—西城河段)、西城河(北城河—新浏河段)等全长4.67公里河道疏浚工程,总清淤量5.03万方;完成古塘河整治二期主要工程,整治河道2公里,河口宽13米,两岸配套建设生态护岸。

  八、推进老小区综合整治。由市住建局、新区负责实施。计划投资8117万元,主要是完成梅园北弄、德兴二村、桃园二村、桃园三村、北门一村、北门二村、向阳小区和阳光北苑8个老住宅小区的综合整治,面积31.76万平方米;完成阳光花苑等小区天然气专项改造;惠阳路两侧街面、居民楼等综合整治。目前,工程已全面完成,新增了绿化、拓宽了道路、配置了天然气、优化了管道等等,老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九、实施绿道及慢行系统改造工程。由市住建局、新区负责实施。2012年主要实施菽园及周边地块改造,绿化面积20多万平方米;城北河景观带东段改造,面积3.5万平方米;柳州路、向阳东路路面改造。计划投资1980万元。目前工程建设基本完成。

  十、推进村庄(居住区)环境整治及新农村综治建设工程。由市住建局、城乡一体办和各镇、区负责实施。根据全省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对全市农村进行“六完善、六提升”综合环境整治,计划年内全面完成;对第六批1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社区)和9个新建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实施“五位一体”村(社区)示范综治办、技防村(社区)、“户村接警系统”建设,计划2012年全面完成。目前,全市847个自然村庄已全部完成综合整治工程并于2012年10月底顺利通过苏州市考核验收;24个村(社区)已全部完成软硬件建设。

  

  附件2:

  10项政府实事工程情况表

  序号

  工程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

  2013年工作任务

  责任单位

  1

  全民健康工程

  一是全民健身工程,建成海运堤体育公园、滨河路风光带篮球公园、牌楼全民健身中心、15个村(社区)“三个一”工程等。二是实施慢病防治工程,建设健康自助检测小屋30家、健康公园、健康步道,试点老年痴呆干预、养老机构慢病管理项目等。

  总投资5650万元,其中全民健身工程投资5000万元,慢病防治工程投资650万元,年内实施到位。

  市体育局、重点办、卫生局

  2

  市、镇学校校舍升级改造工程

  根据国家有关抗震安全要求对全市校舍进行升级改造。总投资约35547万元,区镇学校新建94000平方米,加固7895平方米,计划分三年实施到位(2013~2015年)。

  实施市直属学校新建6200平方米,加固13508平方米,年内基本完成建设。

  市教育局及各镇、区

  3

  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主要实施五项工程:一是水系整治与闸站建设。二是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洗车场整治。三是管网改造工程。四是截污纳管改造工程。五是河道整治与保洁工作。计划与三年实施到位(2011~2013年)。

  工程总投资约7321万元。年内实施到位。

  市水利(水务)局、城管局、水处理公司

  4

  城市排涝提升工程

  对全市53个积水点进行排涝提升改造,主要包括新建改建雨水管道,增建、扩容落水井等。

  工程总投资1920万元。年内实施到位。

  市城管局

  5

  公交优化工程

  加密主要公交线路及浏河至上海7号线班次密度、镇村公交网络,增开学生公交专线,新建智能公交候车亭80对、农村公交候车亭150个、市区公交首末站2个,增加区域出租车投放等。

  工程总投资2770万元,年内实施到位。

  市交运局

  6

  市民卡工程

  发行“太仓市民卡”,实现苏州大市范围内互通互认,使市民享受到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和信息查询服务等。

  总投资5965万元,年内实施到位。

  市经信委、

  人社局

  7

  城区小规模住宅区改造工程

  完成漂白池园、长埭路西侧、经贸小区、上海西路、康乐新村、痘祠堂街、钱家祠弄、新城弄等8处零星住宅小区环境提档优化,新民村、北门二村、府南地块等天然气专项整治。

  总投资2153万元,年内实施到位。

  市住建局

  8

  居家养老服务工程

  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0家、助餐点40家,投资1200万元;健全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扶持优惠政策,年度投资320万元;开发虚拟养老呼叫系统,建设居家养老信息平台,投资100万元。

  总投资1620万元,年内实施到位。

  市民政局、

  各镇区

  9

  平价商店建设工程

  新建10家农产品平价商店,成立采价中心,建立健全采价信息平台和网络体系,配备相应工作人员和业务车辆。

  总投资944万元,年内实施到位。

  市物价局和各镇、区

  10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培育6500名新型职业农民,其中合作农场负责人和村后备干部500名、职业农民技术技能培训6000名。计划分三年实施到位(2013~2015年)。

  总投资1110万元。完成农村青年农业学历教育60人、农村中青年继续教育培训100人、职业农民技术技能培训2000。

  市农委


  附件3:

  10大产业项目情况表

  序号

  建设单位及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

  2013年工作任务

  责任单位

  1

  中化蓝天霍尼韦尔新材料有限公司HFC-245fa发泡剂项目

  计划总投资6.5亿元,年产HFC-245fa产品1.2万吨,建设期自2012年到2013年。

  完成投资4.6亿元,年底竣工投产。

  港区

  2

  润邦卡哥特科工业有限公司

  大型港口装卸装备项目

  计划总投资14.92亿元,项目主要从事大型港口装卸装备和重型配套装备的总装和发运业务,产品主要包括轮胎吊、轨道吊、桥吊、海工吊机、海工绞缆机、海底处理装备等,建设期至2012到2014年。

  完成投资5亿元,完成厂房及堆场建设。

  港区

  3

  江苏扬子江海洋油气装备有限公司海洋油气装备项目

  计划总投资6.5亿元,年产自升式海洋钻井系统3~5座、半潜式海洋钻井系统2~3座和圆筒式FPSO储油船2~3座,建设期自2012年到2014年。

  完成投资1亿元,建成水工基础和部分码头平台工程。

  港区

  4

  博格华纳汽车零部件(江苏)有限公司涡轮增压项目

  计划总投资5.5亿元,年产超过50万台套涡轮增压系统,建设期自2013年到2014年;2014年上半年,一期试生产,当年年产20万台套涡轮增压系统。

  完成投资3亿元,进行一期12000平方米厂房及设备等基本建设。

  新区

  5

  苏州金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生物制药产品制造项目

  计划总投资3.2亿元,年产2000万支冻干粉针、100千克蛋白,建设期自2011年到2013年,2014年投产、验收。

  完成投资1.5亿元,完成生产厂房建设及设备安装。

  沙溪镇、市生物医药产业园

  6

  佳格食品(太仓)有限公司

  食用植物油等产品生产项目

  计划总投资8亿元,建设年产20.5万吨食用植物油等产品,建设期自2013年到2014年。

  完成投资5亿元,进行5万平方米厂房建设及部分设备安装调试,一期试生产。

  新区

  7

  太仓联东产业综合体项目一期

  计划总投资12.5亿元,建设集生产制造、研发设计基地、中试成果转化基地、企业总部、产品展示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地,建设期自2013年到2014年。

  完成投资7亿元,完成标准厂房、研发大楼及总部大楼土建工程量的60%。

  港区

  8

  苏州天良港粮食现代物流园有限公司粮食现代物流产业园

  计划总投资20亿元,建设粮油加工物流集散基地,建设期自2013年到2015年。

  完成投资5亿元,完成项目报批、围滩及部分基础设施建设。

  港区

  9

  太仓市森茂汽车城开发有限公司森茂汽车城二期工程项目

  计划总投资8亿元,建设汽车市场、二手车市场、汽车景观公园及配套设施。

  完成投资1.55亿元,扩建汽车市场、二手车市场,完成部分景观公园建设,20家4S、3S店。

  新区

  10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总投资1.5亿元,按照土地平整、路、沟、桥、渠设施配套的要求,新增高标准农田4.5万亩。

  基本完成。

  市农委、

  各镇区

  十大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86.62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5.15亿元。其中:工业项目7只,计划总投资57.12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27.1亿元;服务业项目2只,计划总投资28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6.55亿元;农业项目1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5亿元。


  附件4:

  10大科技创新项目情况表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

  2013年工作任务

  责任单位

  1

  同济大学高新应用技术研究院建设工程

  项目总投资10亿元,依托同济大学在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技术、轨道交通与港口、海洋重大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生物医药、创意设计和文化传媒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建成以政府为主导、公司化运作、企业广泛参与的技术创新载体。

  围绕新能源汽车制造、重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与化工、智慧城市、双元制教育等方向建设公共平台、实验室和引进人才,首期重点打造海工装备、先进制造技术两个分中心。

  科技镇长团

  2

  太仓生物医药产业园平台建设工程

  项目总投资约6亿元,总占地约130亩,主要建设医疗器械公共服务平台、基因工程重组新药药学中试平台、小分子药物制剂工艺研究及中试放大平台等生物医药孵化载体和商务酒店、研发办公楼、专家楼、人才公寓配套商业等。

  二季度动工,年内主体建筑结构封顶,完成工程总量70%。

  生物医药

  产业园

  3

  中德先进制造技术

  国际创新园建设工程

  3年内,建设30万平方米孵化器、加速器平台,10万平米科技配套服务平台,引入50个左右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近10家境外技术转移机构,与10家国外高校建立研发、技术合作关系,引入200名左右海外先进创新、创业的技术及管理人才。

  设立精密机械企业中试实验工厂、企业孵化基地、加速平台;引入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等国内外技术转移、研发机构。

  新区

  4

  太仓生物港建设工程

  项目一期总投资3亿元,规划面积约250亩,以国家级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生物体外诊断试剂及相应仪器、耗材为主的新兴产业,形成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模式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一期工程全部建设完成。

  港区

  5

  江苏太仓创意产业园建设工程

  项目总投资约5.4亿元,总占地40.7亩,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重点引入工业设计、建筑与装潢设计、包装与服装设计、平面与广告设计、影视制作与工艺美术等文化创意产业,成立太仓—香港设计中心、快速成型交易中心和人才培训中心,拟引入各类工业设计企业和研发机构100家以上,引进高级人才千人以上。

  主体建筑完成40%。

  科教新城

  6

  太仓检验检测产业园建设工程

  项目总投资3.24亿元,占地约80亩,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将在光环境监测、相关产品质量监测、新产品研发、信息咨询服务、专利成果标准化、国际先进标准的采用、新产品展示以及员工培训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

  完成桩基工程施工。

  科教新城、

  市质监局

  7

  太仓科技信息产业园建设工程(二期)

  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总占地约60亩,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重点发展区域总部经济、移动互联网、科技研发、软件开发、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完成地下室施工。

  科教新城

  8

  太仓张江信息产业园建设工程

  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占地73亩,主要发展移动终端和芯片设计、数字内容开发运营等文化创意产业和软件开发、服务外包等产业,目标建成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太仓分园。

  完成主体建筑50%。

  科教新城

  9

  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

  大中型内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全部建立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外资企业90%以上建立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

  新建30家大中型内资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新建外资研发机构20家以上,实现90%以上建成率。

  市科技局

  10

  创新型企业群

  培育工程

  到十二五末,重点培育10家创新标杆企业、10家科技上市企业,新增100家高新技术企业。

  培育扶持1~2家科技上市企业,3家创新标杆企业,30家高新技术企业。

  市科技局

  十大科技创新项目涵盖了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研发平台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科技型企业集群建设等方面。
附件5:

  10大城乡建设项目情况表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

  投资概算

  (亿元)

  2013年完成(亿元)

  责任单位

  1

  新港城城市功能建设

  港城核心区基础设施、生态绿化、城市功能建设,包括港区二小、综治大楼、体育公园和6万平米城市综合体建设。

  12

  6

  港区

  2

  长江口旅游度假区建设

  包括滨江新城主次干道和景观工程建设、浏河古镇改造、339省道东段新建工程。

  22.5

  9

  浏河镇、滨江公司

  3

  主城区城市道路改造工程

  沿江高速上海路出入口改造,郑和路、上海路东延工程,实施郑和路、弇山路、太平路等道路、亮化、美化改造。

  3.4

  2.2

  新区、市城管局、市交运局

  4

  海运堤二期

  全长约800米,东至太平新路,西至人民新路,北至新浏河。总占地约118亩,总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

  3.5

  3.5

  科教新城

  5

  沙溪新镇建设

  启动印溪商务大厦、核心区6条道路和景观工程建设,打造新镇区生态绿廊。

  5.6

  3.6

  沙溪镇

  6

  璜泾新镇建设

  新镇区陈大港路、新城路、园林路3条主干道延伸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启动雁月湖前期拆迁及工程建设。

  4.2

  1.7

  璜泾镇

  7

  中央商务区建设

  包括太仓国际广场、开发区商务广场、福建商会大厦、博鸿酒店、农村商业银行大厦等10幢商务大楼建设。

  30

  10

  新区

  8

  疏港集疏运体系建设

  完成疏港高速公路建设,启动疏港快速路(一期)建设,加快推进杨林塘航道整治工程。

  26

  6

  市交运局

  9

  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1000千伏淮南~南京~上海交流特高压工程,太仓境内线路22公里;220千伏寿安输变电工程,220千伏11公里,110千伏26公里,主变24万千伏安。

  13.6

  7

  供电公司

  10

  规划展示馆建设

  位于科教新城天镜湖公园内。总用地面积33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370平方米,其中城市展览中心10890平方米。

  1.8

  0.7

  市住建局

  注:投资概算除注明外,不含征地、拆迁费用。


  附件6:

  10大生态建设项目情况表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

  投资预算

  (亿元)

  2013年完成

  (亿元)

  责任单位

  1

  城北河区域综合整治工程

  西至盐铁塘,东至十八港,北至苏州路,南至弇山路,东西全长5.2公里,总面积3.2平方公里。包括保利协鑫热电厂的搬迁、城北河南侧绿化及慢行系统和天津路北侧绿化提档工程等项目。

  11.95

  3.5

  市住建局

  2

  新区中央公园

  占地300亩的城市公园,包括1万平米的大草坪和相关功能性设施。

  2

  0.6

  新区

  3

  天镜湖公园

  天镜湖沿湖城市公园绿化景观工程建设。

  2

  0.45

  市城投公司

  4

  长江口森林公园

  公园北起浏河镇北界桃源泾、南至五号河,东起长江江堤、西至浏茜路,规划总面积338公顷。包括园花园、北部生态区高标准农田、防护林、江滩湿地公园等内容。

  9.9

  6.5

  浏河镇、滨江公司

  5

  疏港高速绿色通道工程

  该项工程拟在全长15公里的高速公路沿线两侧建设各宽50米的生态防护林带,以及两处互通的景观绿化。

  0.49

  0.49

  市农委

  6

  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

  新建日处理能力200吨的餐厨垃圾处置厂,建立餐厨垃圾收运体系。

  0.75

  0.6

  市城管局

  7

  城乡污水处置工程

  新建各镇区污水配套主支管网18公里,启动港城组团污水处理厂污泥干化工程、港区化工区明管改造项目和全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干化焚烧工程。

  2.07

  2.07

  港区、水处理公司

  8

  城市绿色生态慢行系统建设

  实施盐铁塘慢行系统、新浏河风光带东延工程、娄江河景观工程建设,加快林荫路建设。

  0.8

  0.8

  新区、市住建局、市民防局

  9

  中小河流整治工程

  实施盐铁塘、湖川塘拓浚整治工程,2012、2013年度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项目。

  4.2

  4.2

  市水利水务局

  10

  港区七浦塘生态公园

  在港城滨江大道与龙江路之间、七浦塘两侧建设七浦塘生态公园,占地面积28公顷,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包括休闲、运动、自然、文化四个体验区。

  1.5

  1

  港区

  

  附件7:

  《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词、句及内容的说明

  一、“双快工程”:指技改项目快产出、技术成果快转化。

  二、“两化融合”: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三、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每万人口拥有的经国内外知识产权行政部门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件数。

  四、“6+1”技术转移联盟:“6”指中科院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华东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同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和东华大学。“1”指太仓市科技局。以上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与太仓市科技局合作共建国家技术转移联盟。

  五、“三集中”:指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

  六、“三置换”:指集体资产所有权、分配权置换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土地承包权、经营权通过征地置换基本社会保障,或入股换股权;宅基地使用权可参照拆迁或预拆迁办法置换城镇住房,或进行货币置换,或置换二、三产业用房,或置换置业股份合作社股权。

  七、“三资”:指资金、资产、资源。

  八、智慧城市:指通过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九、慢行系统:指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有效解决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

  十、“六纵六横”市域快速交通体系:“六纵”指G204、太沙公路、岳鹿公路、协星公路、S338、滨江大道。“六横”指江南路、S339、浏双公路、双浮公路、S224、直璜公路。

  十一、林木覆盖率:指林木覆盖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重。

  十二、城镇绿化覆盖率:指城镇建成区内绿化覆盖面积与建成区总面积的比例。

  十三、“连心家园”服务:指为失去独生子女的空巢家庭建立的集公益活动、情感交流、心理慰藉、结对帮扶于一体的服务平台。

  十四、“三社联动”:指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之间的联系互动。

  十五、“政社互动”:指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互动衔接。

  十六、“四项排查”:指排查突出信访问题、排查有风险预警项目、排查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基层基础工作的薄弱环节。

  十七、“三解三促”:指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

  十八、治安防控“六张网”:指卡口防控网、街面巡防网、社区农村防控网、单位和行业场所防控网、监控视频防控网和“虚拟社会”防控网。

  十九、“营改增”试点:指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

  二十、“八廉”关爱活动:指读书思廉活动、党课讲廉活动、典型导廉活动、警示警廉活动、学习考廉活动、亲情助廉活动、谈心促廉活动和提醒督廉活动。

  二十一、“八项工程”:指转型升级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现代化工程、文化建设工程、民生幸福工程、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和党建工作创新工程。

  二十二、“三区三城”:“三区”指科学发展的样板区、开放创新的先行区、城乡一体的示范区。“三城”指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高端产业城市、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 。

  二十三、“五大战略”:指创新引领、以港强市、接轨上海、城乡一体和可持续发展等五大战略。

  二十四、“522”人才工程:是指计划在5年内投入5亿元,引进、培育并重点支持200名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00名重点产业紧缺创新人才,以及一批在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经济社会领域引领和支撑行业和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二十五、“科才通”:即科技人才金融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是一个集科技、人才、企业与金融机构、政府相结合的服务平台,旨在探索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投融资问题的新方法、新模式。

  二十六、8个特色产业园:指市新能源产业园、重大装备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精密机械产业园、高端装备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光机电产业园、化纤产业园。

  二十七、“五大合作”:是指社区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投资性富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劳务合作。

  二十八、“五好”合作社:指服务成员好、经营效益好、利益分配好、民主管理好、示范带动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十九、4个10万亩:指16万亩永久性水稻、10万亩常年蔬菜、8万亩生态林果和6万亩特色水产。

  三十、“三品”: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三十一、“一市双城三片区”:是指以主城区为核心、港城为副中心、三个各具特色的现代新型小城市(沙溪、浏河、璜泾三个中心镇)为组团的城市空间发展新格局。

  三十二、“九横九纵”骨干水系:“九横”指汤泾河—致和塘、新塘河—湖川塘、茜泾—徐泾、荡茜河—迷泾、浏河、杨林塘、七浦塘、浪港、钱泾。“九纵”指吴塘、盐铁塘、半泾河、娄江河、十八港、江申泾—白米泾、石头塘、关王塘—向阳河、随塘河。

  三十三、“一院三馆”:指大剧院、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

  三十四、“八公开一监督”:“八公开”指征收许可文件公开,征收程序公开,政策依据和补偿方式标准公开,定销商品房房源及选房情况公开,征收实施单位和评估机构公开,上岗人员公开,估价初评结果公开,病、残、困、老等特殊对象补助、补贴标准公开。“一监督”指征收行政主管部门和工程建设指挥部纪检、审计组对违纪违法实行监督管理。

  三十五、“三责联审”:由组织部门、编制部门、审计部门联合对党政领导干部开展用人责任审查、编制责任审核和经济责任审计。

  十八大及新党章知识集锦

  1、党的十八大于11月8日在北京隆重开幕,于11月14日在北京胜利闭幕,会期7天。

  2、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做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

  3、党的十八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4、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5、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6、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7、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8、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9、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10、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11、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12、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13、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1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15、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

  16、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17、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8、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19、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20、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21、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22、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

  23、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24、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25、现党章共11章53条。

  26、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27、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8、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29、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0、党章总纲指出: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1、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

  32、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33、在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达到的小康水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3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35、现阶段我们党的统一战线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6、中国共产党主张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

  37、“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党章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表述。

  38、党章规定,可以申请入党的年龄为年满18岁。

  39、党章规定,党员享有8项权利,必须履行8项义务。

  40、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1年,从支部大会通过他为预备党员之日算起。

  41、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后,党组织经过考察认为其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当取消预备党员资格。

  42、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或延长预备期,或取消预备党员资格,都应当经支部大会讨论通过和上级党组织批准。

  43、发展党员,必须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

  44、党员的党龄从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

  45、预备党员的权利,除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其他权利同正式党员一样。

  46、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四个服从”,即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47、党章规定,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48、凡属重大问题,党的各级委员会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

  49、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5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召集。

  50、党的纪律处分有: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