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养老服务社会化

【发稿时间 :2009-06-19 13:25 阅读次数:

    “建立专门为老年人设计,居住相对集中,能够给老年人提供所需服务,有科学管理、规范运作、高效服务的老年社区,使老年人在社区中能够享受到最全面、高质量、低成本的养老服务,以提高老年人的预期寿命。”这是天津市民政局提出的养老服务社会化的一种崭新模式。尽管近几年来,我国在养老服务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供需矛盾突出、供需结构失调、服务人员水平有限、老年人分类标准和服务标准不明确等问题。据悉,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床位总数213万多张,只有全国老年人总数的1.4%,与发达国家5%至7%和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比例相比,差距很大。与此同时,部分地区由于缺乏科学规划,服务质量低,结构不合理,导致服务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出现了床位闲置的现象。
   

    在实现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探索之路上,有些地方已经做了积极、大胆的尝试。天津市民政局正在酝酿的《天津市2009年-2012年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规划》中亮点颇多:提出建设示范老年社区和成立养老护理学校的设想;对养老服务社会化过程中的资金运作提出了全新的看法和操作规程;对天津老年人的相关数据制定监测规划;计算出全市护理员的总人数及未来的增长情况。不管这份规划最终能否真正地实现,它所体现的战略性和预见性却值得肯定。
   

    针对天津市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规划的设想,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日前专门组织专家学者召开了“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研讨会”,就如何建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展开讨论。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杨团教授建议:要尽快出台按功能、智能分类,分级照护老人的标准;大力支持日间照料中心;鼓励专业护理员,给予护理员津贴补助。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杜鹏教授认为,应尽快建立养老机构数据的监管系统和监控系统,包括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具体信息、养老机构的收费、护理员数量及水平等。他提出要利用长期照护保险带动服务队伍和养老机构的发展,另外,要结合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进行全国性、权威性的老年人数据调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傅敏教授指出,天津老年社区在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到高科技和绿色环保两个要素,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老年社区的建设。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王振耀司长在研讨会上表示,民政部将组建规划团队,制定规划模式,尽快出台全国养老服务体系的规划和细则,以加快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老年人和残疾人福利处不久前已经提出2009年全国老年人福利工作的要点:制定《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建立高龄老人津贴制度;加强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规范老年福利机构岗位、人员设置工作;加强行业培训,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特别是养老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加快资质认定和证书发放工作;深入推进养老服务示范活动,推动全国养老服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加快养老机构法制化进程,制定《养老机构管理条例》、《养老机构基本规范》等多项国家标准;加强行业组织建设,筹建中国养老服务协会、中国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展望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养老”问题将会再一次成为热点之一。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建立适合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作者:张海宁

——摘自《中国老年报》